“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成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保持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總體特征仍然存在,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為此,必須把推進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苗圩介紹,自2015年“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專項規劃指南,推動出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制定了貫徹實施方案或行動綱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創新方式分類處理“僵尸企業”
報告指出,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突破,是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的最顯著成績之一。尤其是在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工業企業降本增效、補齊實物產品質量短板等方面的突破,值得關注。
積極穩妥化解過剩產能。
成立化解鋼鐵煤炭過剩產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細化落實行動方案,開展專項督查,2016年度化解粗鋼產能6500萬噸以上和煤炭產能2.9億噸以上,超額保質完成年度目標,職工安置總體平穩有序,獎補資金撥付基本到位。
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分類處置“僵尸企業”。大力推動行業兼并重組,行業集中度和企業競爭力有效提升,市場供求關系逐步改善,在增效益促轉型、建立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改善預期和穩定信心、防范經濟社會風險、探索長期發展路徑等方面的成效逐步顯現。
促進工業企業降本增效。
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進收費清理改革,取消、減免涉企行政收費;加強銀企信息共享,引導金融業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穩妥推進投貸聯動業務試點,完善產業鏈金融,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玻璃門”“天花板”等各種隱性壁壘。著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持大型制造企業、大型互聯網企業、基礎電信企業建立雙創平臺。在6省(市)建立擔保代償補償機制,發展政府支持的擔保機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補齊實物產品質量短板。
組織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專項行動,改善行業生態,提振消費信心。
核定23家工業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發布55項消費品國家標準和208項行業標準。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兼并重組和質量追溯。
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工業領域
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取得新成效被報告重點提及。
完善技巧升級政策措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充分發揮我國人才資源優勢。印發《關于實施制造業升級改造重大工程包的通知》,發布《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投資指南》,引導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產業技術水平和先進產能比重不斷提高。“十二五”期間,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12%,鋰離子電池材料、納米材料、高性能合金與復合材料等新材料實現產業化,石化重大裝備、高速動車組、數控機床、智能儀表、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
積極引導社會投資工業領域。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民間投資有關工作的通知》,把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專項督查整改,指導地方改進工作。從2010年至今,我國工業投資規模從13萬億元增長到22.8萬億元,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由79.5%增長到82.5%。
不斷優化工業空間布局。深入實施三大區域戰略,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協調發展。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方面積極性,開展“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創建,力求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經驗。按年度制修訂“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形成因地制宜、區域聯動的制造業發展新格局。
打造制造業“走出去”新局面。利用雙邊、多邊合作機制,加強與德、美、俄等的戰略對接與產業合作。依托“一帶一路”建設與2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協議,以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妥善應對鋼鐵等產業貿易摩擦,維護我國制造業企業權益。
規模擴張為主模式仍未扭轉
報告指出,盡管我國制造業具備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基礎和條件,但與先進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總體特征是大而不強,規模擴張為主的發展模式仍未根本扭轉。
報告指出,這些難點具體表現為:創新能力整體偏弱,制造業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品牌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產業結構調整還有待深化;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廣度、深度不夠。
此外,受國內外多重因素影響,當前制造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成本上升構成了制造業發展的現實挑戰。資源環境、勞動力、土地等傳統要素價格不斷上漲,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道遠。
與此同時,我國在世界制造業格局中面臨高端回流和低端轉移的“雙向擠壓”。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力圖重振制造業,搶占發展先機。與此同時,不少新興國家也把發展制造業上升為國家戰略。
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
報告認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把推進制造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高的戰略性轉變作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
為此,報告列出了下一步的重點工作,包括優化制造業發展環境,增強制造業發展后勁;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補齊科技成果轉化短板,提升核心競爭力。
其中,報告在提到“加快結構調整優化,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時指出,要從多個方面著重發力:
深入推進去產能。
堅持市場經濟原則,提高政策的精準度,綜合運用市場、經濟、法治辦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市場出清。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7年去產能目標為鋼鐵5000萬噸左右,煤炭1.5億噸以上。將處置“僵尸企業”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實施好鋼鐵、煤炭行業“僵尸企業”重組處置工作方案。鼓勵優勢企業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提升行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實施高端裝備創新發展工程,落實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依托工程,實現一批重大裝備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發揮產業政策促進競爭功能,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技術、新材料、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發展壯大。加快新技術商業化應用推廣,積極培育新興市場,推廣新型制造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化轉變。全面推行綠色制造,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
全面提高消費品質量。
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制造整體形象,打造“百年老店”。提高質量標準,加快建設質量品牌專業服務和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管理,研究完善招投標制度,遏制以降低質量為代價的惡性競爭。
優化生產力合理布局。
實施“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深化“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和產業示范區建設,引導地方發展優勢產業。優化企業兼并重組政策環境,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企業集團。支持中小微企業“專精特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