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正視“大而不強” 搶占智能制造制高點 |
|
|
|
來源: 中國工業報
時間: 2017-11-07 10:23
|
|
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理事長朱宏任日前在青島表示,中國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也存在著“大而不強”的問題。如2016年全球銷量榜前十的手機品牌,中國品牌獨占七席,創歷史新高,但只有華為、OPPO、vi鄄vo、小米、金立和百立豐等六家企業盈利;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利潤為537億美元,其中蘋果占據約449億美元利潤,三星占據約85億美元利潤,蘋果和三星合計占全部利潤的95%。
正視工業“大而不強”
朱宏任說,中國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在十九世紀之前的一段時間里,曾長期居于世界首位。自十九世紀中葉之后,英國、美國相繼登上第一的位置。近代中國,許多志士仁人一直在致力探索工業強國之路。但只有1949年之后,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工業化才開始邁步。到1978年,中國初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2010年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總產值中的份額已略高于美國。
朱宏任說,中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標志主在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產業大國。已經構建起了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目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1個中類、581個小類,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工業門類我國都有。
二是產品大國。在22個工業大類中,我國紡織品、電力裝備、交通工具等七大類行業規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種主要的工業品中,水泥、粗鋼、汽車、家電等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是企業大國。隨著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成長起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和最多的中小企業。
四是貿易大國。我國是世界工業品出口第一大國。
但是,中國工業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主要體現在: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形勢嚴峻,資源利用效率低和環境問題突出,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制機制束縛問題突出,生產要素低成本優勢逐漸減弱等等。如部分關鍵核心技術缺失,產品質量水平不高,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端裝備、核心領域的芯片和控制系統等很多依賴進口。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2299億美元,成為國內第一進口大戶。近八成的芯片依賴于進口,其中高端芯片進口率超過九成。
重構競爭優勢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向經濟強國邁進的必然選擇。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構建產業新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
目前,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重構競爭優勢,主要著眼先進制造業、構建智能化體系、推動全領域創新、強化綠色低碳生產等幾個方面。
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制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戰略層面描繪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2015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中國制造2025》、《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重要文件,明確了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戰略定位和總體要求。
工信部等相關部委也先后出臺《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智能制造工程的實施指南(2016~2020)》、《國家智能制造標準體系的建設指南》《“十三五”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等重要規劃和實施指南,明確了未來五年中國智能制造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
在工作推動層面,初步形成了國家統籌引導、地方聯動推進、行業強化協同和企業積極實踐的多層次系統推進格局;工信部、財政部、發改委、科技部、國防科工局、國家標準委等國家部委先后出臺多項政策措施,分別從智能制造專項、試點示范、科技攻關、標準體系建設、軍工領域國產裝備和條件能力建設等多個層面扎實推進,效果明顯。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共出臺智能制造相關政策近百項,包括發布智能制造規劃、制定實施方案、組織專項行動、設立專項資金、建立省級智能制造項目等。目前,中國已逐步形成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和中西部四大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
兩化融合貫標穩步推進,鋼鐵、航空、汽車、石化、消費品、民爆等領域積極開展智能化改造升級,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家電、服裝、汽車等多個行業組建了智能制造發展聯盟。
推進智能制造
朱宏任說,當前跨國軟件巨頭正在加快布局智能制造生產控制和操作系統,而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所需的關鍵基礎零部件與操作系統和工業軟件卻嚴重缺失,成為智能制造發展的“硬傷”。
如果應對不好,中國有可能在智能制造領域再次陷入“落后-引進-再落后”的技術依賴陷阱,淪為國外智能制造服務商的長期“戰略用戶”,而自身無法實現產業升級和創新能力提升,喪失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戰略機遇。
雖然廣大企業對于新一輪工業革命熱情高漲,但在智能制造認識、路徑選擇、改造方向和重點、實施策略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困惑和誤區。目前,大家普遍重視智能制造的技術特征,即各種先進技術、裝備、軟件和系統的應用,而忽視了智能制造出現的最基本的驅動力。
這一次工業轉型與前三次工業革命的一大區別,就是改變以往從生產端向消費端、從上游向下游推動價值創造的模式,從用戶的個性化價值需求出發,推動制造端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整個工業運作模式的“代際轉換”,要求企業不僅要應用先進的技術、裝備、軟件和系統,更要對企業整個運作體系、管理模式進行深刻變革。
推進智能制造就意味著企業必須進行一次系統性的變革,既包括制造思維的深刻改變,也包括工業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的深度融合,還包括組織架構、運作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顛覆性創新,甚至還包括勞動用工、員工技能、崗位結構的重新調整。
如果說智能制造是一場即將深刻影響中國制造業的浪潮,那么制造思維的變革為首要,員工精益思想與創新沖動為支撐,設備、系統的升級為基礎,各個環節缺一不可。
朱宏任說,要確立“以我為主、需求牽引,同時要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立足中國,多路徑協同推進”的智能制造發展道路。要正視工業1.0、2.0、3.0并存的現實,允許多樣性和差異性升級和各類產業智能化改造需求,堅持理性思維,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研究《中國制造2025》1+X規劃之間的內容銜接和工作協同,加快實施,強化部門之間的統籌協調。
|
|
|
|
?
|
|
模具行業“十四五”發展綱要? ?100元/本? ? ?聯系電話:010-88356463
更多
|
|
|